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

从古自今 , 凡有喝茶品茗者 , 必有论茶事之专家 , 而若说古人之茶专家 , 那必首推陆羽 , 盖因嗜茶如命 , 便涉足茶叶文化领域之研究 , 耗之一生 , 遗留《茶经》一书 , 千古传芳 。
 

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

文章插图
 
然而却不是要跟着陆羽学品茶 , 是另有其人也 , 乃宋代熙宁的黄儒 , 其亦有一茶学专著为《品茶要录》 。中医的基本功为望闻问切 , 而品茶之基本功却为色、香、味、形 。品茶要录更是对此四要素也有着详细完善 , 还特别专业性的论述 。而今人却对古人敬而远之 , 置之不理 , 更妄想成为一位茶博士 , 真不免令人汗颜之 。
 
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

文章插图
 
1.观茶色
中国茶有六大类 , 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茶叶 , 都有其不同的汤色呈现出来 , 但茶汤颜色也有会它们的共性 , 那便是透彻明亮 。那么 , 看看《品茶要录》中是如何看茶之色:盏面浮散,隐如微毛,或星星如纤絮者,入杂之病也 。善茶品者,侧盏视之,所入之多寡,从可知矣 。
 
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

文章插图
 
2.闻茶香
外话 , 前些日子 , 我到芳村茶城去了一趟 , 而入店坐定喝茶的第一件事便是 , 从茶人的手中接过瓷器闻干茶的香气 , 而后再闻开泡后芬芳扑鼻的茶香 , 最后 , 喝完茶 , 再闻茶器里的茶香 。这是每一个做茶人都要会做的鉴赏三法 , 即是:干闻、热闻、冷闻 。那么 , 看看《品茶要录》中是如何闻茶之香:试时色不鲜明,薄如坏卵气者,压黄之病也 。
 
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

文章插图
 
3.尝茶味
对于我自己来说 , 到底会不会喝茶品茶 , 似乎并不太重要 , 我只简单的享受每一口茶与味蕾的缠绵共舞 , 而那一瞬间 , 就好像是在回味于人世诸般境遇 , 跋涉过千辛万苦之后 , 终于遇上柳暗花明 。这先苦后甘 , 恐怕 , 在世间万物之中 , 惟有茶的味道 , 能够如此深刻的道出这般滋味 。而一杯茶 , 之所以这么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 , 便是回韵 , 口齿生津 , 齿颊生香 , 回味无穷 。那么 , 看看《品茶要录》中是如何尝茶之味:试时色虽鲜白,其味带苦者,渍膏之病也 。
 
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

文章插图
 
4.看茶形
至于如何看外形判断茶叶 , 除了经验 , 那就是必须得懂茶 , 好好坏坏 , 参差不齐的茶形与质 , 就完全逃不出一个茶人的火眼晶晶了 , 最后 , 就看看《品茶要录》中是如何看茶之形:茶饼光黄,又如荫润者,榨不干也,榨欲尽去其膏,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色 。
 
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

文章插图
 
我看啊 , 品茶 , 也就一字便可道也 , 妙!其实 , 喝茶又哪有那么复杂的 , 不过就是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说的一句: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。而对这般天然的味道 , 世人又岂有不爱之理 , 那么 , 且好好跟着古人学品茶吧 。
【不跟着古人学品茶,还敢说你懂茶】

    推荐阅读